大连理工大学 MBA    MEM  MPM
教学和师资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和师资 > 教师观点 > 正文

党延忠:未来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知识管理能力

发布者:MBA教育中心   时间:2011-09-17

“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如何拆解问题、如何拆分世界。这样做显然会使复杂的任务和课题变得容易些,但是,我们却在无形中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我们丧失了对更大整体的内在领悟能力……”这是被誉为“21世纪管理圣经”《第五项修炼》开头里的一段话,很明显,作者彼得·圣吉主张企业管理者进行“系统思维”。从事系统科学研究的党延忠教授对此感触颇深,联系到MBA教育,他强调,系统思维正是MBA/EMBA学员所需要的。                    

MBA/EMBA学习,应注重系统思维训练    

“系统研究的特点就是从整体思维和互相关联的思维出发理解世界,具体到企业,企业高层更需要系统性思维。”在党延忠教授眼中,系统思维是大工MBA教育的优势所在。作为中国成立最早的六大系统工程研究所之一,大连理工大学系统工程自1977年就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第一位高校院士王众托院士即为该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党延忠教授分析道,“在这一优势学科的支持下,我们的MBA教育更突出的是培养经理人重新树立系统的思维方式和整体领悟力,成为既能把控全局又能指出实现途径的卓越领导者。这也体现出大工MBA在全国MBA院校中的鲜明特色。”  

为此,在MBA教学体系中,大工坚持五个学习层次:理念(概念)、逻辑、方法、工具、实践,尤其强调从理念到实践的落地过程。“授课时不只是在描述概念,还会将方法和工具融合在概念和解决方案中,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融合在培养方案中。”党延忠教授解释道,体现在课程上,同样的管理与数量决策、运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工具、方法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大工MBA会从更高的整体视角切入,引导学员领悟这些工具、方法所传递的解决问题的思考角度与思维方式,激发学员深入浅出地联想、应用到实际中。“每个MBA学员不仅会‘说’,还要会‘做’,能运用科学工具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知行合一”。  

此外,优势学科也带来了广泛的前沿动态或研究成果,如知识管理、绿色供应链、循环经济、手机应用物联网、电子政务等,从而极大丰富了MBA知识结构的多层次和广视野。  

   

缺乏知识管理  企业将流失核心竞争力、丧失创新力    

在系统思维之外,党延忠教授呼吁MBAEMBA学员要注重企业的知识管理。他特别强调,“未来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知识管理能力。”  

他进一步解释道,知识管理是与整个社会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的。目前,人类社会发展已经从原始的、农业的、工业的经济形态,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除了传统的物质资源外,无形的知识构成了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资源。知识不是自然界里存在的,而是经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来的。那么,它的制造、形成以及产生之后如何去运用、操作等一系列过程,就构成了知识管理的内容。  

对于企业发展来说,除了靠社会机遇、偶然机会等先天优势外,在机会均等、竞争充分的市场环境下,只能依靠企业自身能力。这个能力就是对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能力。那么这些知识在哪儿?党延忠教授指出,除了图书资料等传统的知识载体之外,最鲜活的知识存在于每个员工工作时产生的想法、特定场景中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非物质性媒介中,“这也就是说企业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知识。”但遗憾的是,“大部分企业并没有注意到,更没把它作为一个管理对象,企业知识实际上就白白流失掉了。”  

对此,党延忠教授更大的忧虑是,流失了知识就等于流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是积少成多、日积月累的过程,由此产生的结果如企业文化等,一旦形成“谁也偷不走”。就像能把苹果手机山寨做得再像,这样的企业也不会成为苹果公司。  

此外,党延忠教授尤其强调,没有量的积累,最后不可能发生质的飞跃。知识管理就是积累创新资源的过程,而中国的企业家普遍缺乏耐心,“等不起”,只要投入就恨不得马上“立竿见影”。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总在低水平上重复再重复,没有达到质变的关键点就放弃了,所以就产生不了创新。”



原载《大连日报》 文/魏宇娜



党延忠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知识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管理与经济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负责人。研究方向为系统工程、企业(组织)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