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2025级MBA10班创新创业实践之旅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实践的意义在于印证真知。近日,大连理工大学2025级MBA10班的同学们在王国红教授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为期三天的“创新创业与实务”产教融合实践之旅。通过深入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一线,同学们在实践与理论的碰撞中,全方位感知创新脉搏,汲取产业智慧。
一、 对话传奇:在“向死而生”中领悟创新方法论

实践首站,同学们走进了宁波惠之星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大工校友董红星以自身创业历程为蓝本,奉献了一场饱含实战智慧的分享——《创业与创新》。“创业如同在迷雾中前行,唯有坚守初心、保持韧性,才能找到方向;而创新,则是穿越迷雾的指南针。”董红星校友曾任职于世界500强企业,于2010年毅然创业,投身光学薄膜领域。他坦言,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经历早期快速增长后,公司于2019年因核心客户变故与行业恶性竞争陷入困境。危难之际,他做出了“断臂求生”的战略抉择:放弃低端市场,全力聚焦于当时尚属前沿的折叠屏核心材料研发。这背后,是巨大的研发投入、股东的质疑,以及“每两小时消耗的基材就相当于一辆劳斯莱斯价值”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他动情地回忆:“第一次试产每平方米有20个缺陷点,我们逐点改进;当第二次调试看到左半区实现零缺陷时,我激动得立刻驱车赶回公司确认。”这份对技术极致的追求,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创新之路的艰辛与执着。

基于惠之星的实战经验,董红星提炼出三大创新方法论,为同学们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首先,创新务必从关键客户需求出发——脱离需求的创新是“空中楼阁”。其次,创新必须服从公司战略:创新不是“天马行空”,而是服务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布局。最后,创新追求差异化:在同质化竞争中,差异化是核心价值。董师兄特别强调:“真正的创新,不仅要满足客户当下所需,更要预测其未来所向。我们甚至会先于客户的产品设计,研发出适配其未来需求的材料,主动引领,而非被动响应。”这番话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前瞻性的需求预判,才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二、 实地印证:解码“隐形冠军”的硬核实力

分享会后,师生们在董师兄的带领下参观了企业展览区。这里清晰地展现了惠之星如何将创新方法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作为高端光学硬化膜领域的“隐形冠军”,惠之星的产品已打破日韩垄断,应用于全球主流手机品牌。从基础硬化膜到尖端折叠屏盖板材料,每一代产品都是其“需求导向”与“战略聚焦”创新逻辑的生动注脚。墙上的研发时间轴更是无声地印证了其“预测未来”的前瞻能力——其折叠屏材料的研发,比行业大规模应用整整提前了三年。
三、 科研探源:在实验室里触摸创新源头

次日,同学们转赴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开启了从产业现场到科研源头的探索。郝海院长带领大家走进实验室,各类前沿科研设备与研究人员专注的身影,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创新的严谨与活力。郝院长细致讲解了实验室的核心研究方向与产学研转化案例,拆解了“科技如何赋能产业”的内在逻辑。

随后,郝院长在“面向前沿技术,集聚创新人才,助推产业发展”的专题讲座中指出,研究院的核心使命是成为高校与区域产业的枢纽。他分析了宁波的产业优势与人才需求,并强调:“创新需要扎根产业土壤,创业则要找准技术与市场的契合点。高校、企业与区域经济的同频共振,是产教融合的精髓所在。”这为同学们搭建了“高校——区域——产业”的宏观认知框架。
四、 理论升华:系统构建创新创业知识体系

产教融合,实践为先,理论为本。王国红教授的系统讲授,为前期的实践观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他从创新与创业的核心定义与辩证关系入手,深入讲解了精益创业的原则与创业者必备的素质。讲授中,王国红教授结合华为、字节跳动等企业的经典案例,生动阐释了“创新服从战略”“需求导向是根基”等核心观点,并与参访内容完美呼应。通过对比管理思维与创业思维的差异,引导同学们建立起机会导向的思考模式,将实践中的零散感悟,系统化地升华为可指导行动的知识体系。
五、 研学感悟:在知行合一中砥砺前行

三天的实践之旅紧凑而充实。同学们纷纷表示,从惠之星的实战分享到研究院的科研观摩,再到王教授的理论赋能,这条完整的“市场——产业——科研——理论”学习链条,让大家深刻体悟到产教融合的深层价值。
正如王国红教授所言:“产教融合实践是案例教学2.0版本,它让同学们沉浸式体验与企业创始人面对面倾听与对话,更好地感知“实践出真知”的深刻内涵。创业者需要坚韧,每个人亦应如此。心中有彩虹,总能见彩虹。”

此次产教融合实践之旅完美诠释了大连理工大学MBA“实践+科研+理论”的育人模式,既彰显了“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也践行了培养具有创新管理思维精英人才的目标。相信2025级MBA10班的同学们必将此次所学所感转化为前行的动力,在未来的商业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