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 MBA    MEM  MPM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信息 > 备考心路 > 正文

一念既出,万山无阻

发布者:   时间:2025-08-06



忙碌在工作、家庭和学校新生案例大赛之中,一分钟恨不得掰成两半用。恍然回想起几个月前还在紧张的备考复习,不由得心潮澎湃,感谢那个没有放弃的自己。大龄还能回到学校,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是一个自我修整的机会,是一个庆幸依然有热情和能力去实现少年时的梦想的瞬间,是一段弥足珍贵的过程。把我的经历分享出来,希望能帮到相同处境的你们。

考研的动力来自12岁儿子的一句牢骚:“妈妈,我天天要学习要考试,你天天催我写作业,为什么你们大人不考试?别人都说你学习好,我又没见过,哼!”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意外激起了心底沉寂多年的涟漪——那些被生活琐事掩埋的求知渴望,那些年轻时未竟的学业遗憾,突然在某个深夜里破土而出。

1.为何选择大连理工大学?

小时候在姥姥家长大,人生理想就是像姥爷一样,考上大连理工大学,做一名水利工程师。后者随着工作逐步实现,前者却一点点消散,似乎遥不可及,却又念念不忘。

东北高校普遍不擅长营销,但大工校友在工程圈里口碑极稳——“干活不含糊”。在大连工作了15年,每次接触到优秀的大工校友,都带给我强烈的震撼。我迫切地想加入他们,让大工也为我赋能,给我“把事情做扎实”的根。

2.为何选择踏上MBA之旅?

水务项目从“建设期”转向“运营+投融资期”,我们会越来越频繁地跟政策性资金、政府专项债打交道。技术出身的人一旦坐到谈判桌主位,就发现“工程语言”无法直接翻译成“资本语言”。MBA则是一次“第二母语”训练。过去做项目更多在“把事情干成”,接下来要回答“为什么干、为谁干、值不值得干”。战略、市场、组织行为、财务估值这些模块,恰好是工程教育里留白的地方。多年做项目管理,日程被节点和KPI切碎。读MBA像给自己按下“暂停—校准—重启”三连键,让长期被折叠的阅读和思考重新展开,让我长出“把事情做值钱”的枝。

3.我的备考学习计划:一念既出,万山无阻。

(1)集中精力,高效利用时间。

各种分散精力的软件如抖音、今日头条,小红书等第一时间卸载。清晨起来背英语作文,白天加快处理好手头的工作,工作间隙背单词,连吃饭都是边吃边听课程。晚上和孩子在同一张1.8米的大书桌两头刷题,互相激励,互不干扰。无数“笨功夫”“打呆仗”积累起来之后,就会迎来“奇迹降临”的时刻。

(2)善于利用资源,搭建知识体系框架。

考研知识点庞杂,大家都毕业多年,一上来确实有点头大。我会先按章节上手做题,对照参考答案复盘,找出自己知识点的欠缺,带着问题再去听课,课后二刷题目,巩固所学内容。多关注一些考研公众号,加入社群,很多大牛都会在里面分享自己的经验,让我收获满满。

(3)实战,实战,还是实战!

我在网上买了几十份考研的答题卡,在B站下载了英语和管综考场模拟背景音,严格按照正式考试计时刷真题。答完给自己批分,对照教材查缺补漏。冲刺阶段,我把做过的真题按照知识框架体系重新分类整理,薄弱环节重点突破。几轮之后,就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一下就能融会贯通。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成为他的榜样。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先去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不希望停留在原地,成为孩子的天花板。教育藏在每个与孩子并肩学习的夜晚,藏在听课记笔记的认真模样里,藏在每次真题刷出新高分的喜悦中。我想让他知道,人在任何年龄,想学习的时候,都可以通过努力,达成目标。

考研的过程,我从未独行。家人的默默守望,研友间的相互激励与分享,同事主动分担的工作任务,这些温暖如光,照亮了我前行的每一步。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是一位大龄在职宝妈,家庭幸福工作稳定,但是总觉得个人没有成长与获得感,浑浑噩噩,这一生好像基本定型了。身边人都认为,学历提升已经不能达到世俗功利的目的,考研一定是个不划算的选择,花钱花时间,并且得不到回报。请你相信,这一切都非常值得,因为这一次你不再是“某某太太”“某某妈妈”,你只是你自己。只管勇敢全力冲向远方吧,一切都将是最好的安排,期待明年秋天与你相见!


——2025MBA赵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