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知识到智慧的蜕变

2011-04-13

 
校友在线
上周五参加了MBA/EMBA中心主办的德鲁克管理思想的讲座,顺便看到了新一期《开拓》。利用周五、周六两个晚上,我把全部的文章都认真读了一遍。感觉自己仿佛又重新读了一次MBA。过去2年在DUT学习的一幕幕出现在眼前,那些老师、那些事情,都重新映入脑海。此外,能在DUT的杂志上出现自己的文章〈浅尝易经〉,我也非常高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知识到智慧的蜕变

         中国人数千年以来都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把它作为一种人生修养和追求。
读书带给人思想和性格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令人震撼的,正如《荀子·劝学》所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软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在灿若星河、汗牛充栋的思想巨匠、文化先哲面前,后辈学生惟有仰视、再仰视---
读《月下独酌》,体会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极度孤独、寂寞;读《五柳先生传》、《饮酒》,领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脱离凡世的清静、安详、恬淡……
读《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悲惨世界》、《四世同堂》,与其说那些文坛泰斗是顶尖的文学家,不如说他们首先是最深刻的洞察社会和人生的思想家、理论家……
读《人生》、《平凡的世界》,感受路遥人生观中始终洋溢着的昂扬奋斗精神----“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读《大江大海1949》,理解龙应台“历史往往没有声音”的叹息。时代的变迁、国家的大势让单个人的命运如用惊涛骇浪中的摇曳扁舟……
作家沈从文在《边城》、《从文自传》中描述了一个令世人为之心动的世外桃源,透过他淳朴的语言,我仿佛听见隽咏缠绵的丝丝天籁之音----初春的绿草静静的生长,盛夏的花朵静静的绽放,深秋的太阳光静静的撒进窗口,还有隆冬清冽的小溪水在冰面下哗啦啦静静的流淌。
读书是静态的,行路是动态的,万卷书相对于惊心动魄的实践,还是极其有限的,只有行万里路才能把感官知识变得鲜活、有生命力,看得见、摸得到。
去澳大利亚,才理解制度比勤奋更重要,“懒惰”也可以是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去日本,才清楚总是拜强者为师的日本,为什么会从向中国学习转向脱亚入欧;去菲律宾,才发现什么叫贫民窟、什么是贫富悬殊;去泰国,才感受佛教和君主立宪带来的淳朴民风,即便在红黄两派的激烈对峙中,社会秩序依旧正常;去马来西亚、印尼,才体会热带海滩的风情万种;去香港,了解市民对国家、民族及中华传统文化深深的认同感;去澳门,体验宁静小城可以与博彩业同时共生、东方文化可以与西方文化水熔交融;去韩国,明晰这个饱经忧患的民族为什么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保持者那样敏感的斗志和神经,为什么上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的阴影至今仍深存心底,影响现代人的生活……
不仅如此,正因为去了黄河,才发现臆想中的汹涌澎湃完全不存在,有的只是干涸河谷水沟中的丝丝细流;正因为去了大运河,才发现曾经是中国南北经济往来大动脉的运河,如今自然环境破坏严重……
所到之地,人的口音、举止、思维模式、处世方式都是那个地区文化的活化石。即便在同一类型文化的大范围内,也有那么多的细小的差异。这一切你必须深入其中,用心去体会才能发现异域文化碰撞之下所导致的心灵颤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
广义的说,知识是一分为三的,一种是显性的知识,也就是书本传授的知识;一种是隐性知识,即经验,它是由经历积淀而成的;第三种是两者碰撞形成的知识叫活性知识,也即智慧。 
如何实现从知识到智慧的跨越呢?如何从浅层次的书本知识提升到高层次的人生智慧呢? 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却不可言喻,所谓智慧往往都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惟有以各种方式长期持续不间断学习,“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进步一点点,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在名师的指点下实现由“知”到“智”的跨越,才能实现“乐以忘忧”、“学以解惑”、“敬而不惧”,最终达成不忧、不惑、不惧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