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 MBA    MEM  MPM
国际视野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视野 > 行走记录 > 正文

一次难忘的海外学习之旅

发布者:MBA教育中心   时间:2017-09-29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人常云,知识像海洋,是人类力量的源泉!

又常说,知识无国界,要敢于攀登,敢于闯荡!

这么多年,这几句简单的名言一直深深的植入我的脑海,2017年的这个暑假,工作已经10余载的我,在大连理工大学MBA教育平台上,又实现了一次难忘的学习之旅,参加美国迈阿密大学的GLOBAL PARTNER 的项目,有幸跨进了迈阿密大学,这所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公立常春藤,美国公立TOP30顶尖名校

人们常说,不同的时期去学习会有不同的收获,就像很多人看一本书一样,收获的知识和影响各不相同,同样,这次的学习之旅又一次在我的人生学习生涯和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起到了转折性的影响作用。



视觉冲击

这次是我人生第一次踏入美国的国土,伴随着5个多月的精心准备,怀着充满向往的心情登上了飞往大洋彼岸的飞机,14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中,时刻在想象着呼吸美国第一口空气的样子。随着舱门的打开,我们顺利抵达第一站,芝加哥。

我一直在想,我们的祖国如今高速发展,那么多人口中经常提及的中国和美国差距是多少年的数字量化对比,如今我要亲自去感受一下,这个所谓的差距究竟如何?我也决心从己做起,学到美帝精华,有机会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芝加哥是全美第三大城市,主办方迈阿密大学特地在芝加哥安排了我们将近三天旅行。走在美国大街上,欣赏着这个国家的独特的楼宇建筑,感叹着当地交通的秩序,呼吸纯净的空气,也算是在心灵上给予了自己从未有过的视觉冲击吧。

三天后,我们按照事先的日程,我们抵达了位于牛津小镇的迈阿密大学。当大巴驶入到公寓楼下的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这已经是迈阿密大学了。迈阿密大学始建于1809年,而牛津小镇始建于1810年,从这个年份上就能看出谁在先谁在后,二百多年的历史造就了这座大学城。而200多年的今天,看着这里的每一个建筑,每个设施,如果不是旁边的标牌上告诉你它始建于18世纪,你很难看出他已经快200岁了。迈阿密大学和小镇是浑然一体的相连,四周没有围墙,也没有门岗,大学和小镇上的每一个人都共同分享着所有的资源,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平静,和谐,分享与友爱。

教育理念

在如今赴美留学的人数持续上涨的今天,体验美国大学教育文化和教育理念是我此行想要探讨的重要事宜。在迈阿密大学学习的四周里,无论从教学设施还是教学理念上,确实与国内的教育甚是不同。我们上了《跨文化商务谈判》和《美国文化研究》二门课,教授的教育及教学理念确实与众不同。虽然我们国内的教育已经在从理论向实践上过度,但美国大学的实践教育和能力教育不是用简单的几句语言能够阐述的。在和我们的二位教授老师四周的相处中,这种看似宽松的教学模式中实际上蕴含着大量的严谨和实战。团队中日日夜夜的点灯奋战,在非母语的教学和学习中体验着深层次的内涵,让我们的大脑细胞活跃度和兴奋度明显有了大的改变,美国教学中擅长使用的“头脑风暴”模式,时时刻刻刺激着你的神经,可想而知,这种刺激一旦形成规律和习惯,人的大脑也就发生了变化。

知识无国界,不管怎样的环境和教育,中国的那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话还是恒古不变的。作为大连理工大学的学习团队,我们时刻谨遵大国形象和大工形象,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真诚学习的态度影响和震撼着外国教师对中国学生的正确看法。

收获无以言表

从美归来的飞机上,我不断总结这30多天的所见所闻,抵达工作岗位后,时而会大脑走神,会蹦出在美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我未来的事业发展,知识储备都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视野的开拓给我的学习和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因素。让我这颗平凡的心又一次活跃起来,又一次攒足了马力冲向属于自己美好的未来。

这一次的美国之行,让我也对中美之间的所谓的“差距”,所谓的“不足”有了更加客观的了解。我非常坚定一点,未来的中国一定会赶超美国。所谓的赶超,不一定是量的赶超也不一定是所有方面的赶超,但是我相信凭借祖国的不断发展,未来的世界博弈一定是心胸的博弈,一定是文化的博弈,而这些,5000年的中国文化必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激励着所有国人的心,实现那一次伟大的超越。

这次短暂的学习之旅,对于已经步入工作阶段的我是非常难得的,也许人生也只有这一次机会。此次美国学习之行,收获了眼界,收获了理念,收获了观点,也收获了友谊。

知识跟世界细水长流,智慧用思考照明宇宙。感谢大连理工大学让我能够以知识的机会和世界相连,感谢大连理工大学的MBA教育。每一次吸收都是为了奉献,每一次吸收都是为了承前启后,我会因为这次学习之行,鼓励自己用知识储备力量,用行动去谱写人生的篇章。

 



2011级MBA 开发区班卜鹏宇

2017年9月4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