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 MBA    MEM  MPM
首  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以史明志 以文化人——《发扬大工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讲座听后感

发布者:MBA教育中心   时间:2018-09-26

 

 

 

20189月19日星期三晚18:00,研教楼104教室里已经坐满了人,刘元芳教授站在讲台上娓娓而谈,为2018MBA新生讲述大工的红色历史。

刘教授全面回顾和解读了学校近70年的发展历程,讲述大工各个发展时期发生的关键事件,全方位地展现了几代大工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和兴校强国、砥砺奋进的伟大实践。刘教授用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故事,让我们了解了大工的历史,了解了历代大工人不屈不挠的精神。

 

屈伯川“三顾茅庐”请大师

1949年大连大学刚建立时,当地师资十分缺乏。时任大连大学工学院院长屈伯川派专人到北京、上海等国统区通过地下党聘请人才,请来了王大珩、张大煜、毕德显、彭少逸、杨槱、吴式枢等数十位知名的专家学者,屈伯川对他们尊如上宾。不到一年时间,大连工学院就办起了全国一流的物理实验室。然而在1952年开始的大规模院系调整中,上述几位一流的专家,先后被调往中国科学院和兄弟院校。为使学校有更多的名师执教,1951年,屈伯川“三顾茅庐”,从浙江大学请来了著名的力学家钱令希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从此,他们两人从满头乌发合作到双鬓染霜,为学校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牛棚里飞出的核潜艇研究成果

上世纪6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亲自指挥下,钱令希先生承担了核潜艇复杂壳体稳定性的研究任务。当时作为研究团队的骨干,钟万勰冲锋陷阵,研究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然而,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不期而至。1967年,钟万勰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关进了“牛棚”。 可是艰难跋涉的文革岁月,并没有减弱钟万勰对祖国的忠诚,对科学的追求,阴暗的小屋里没有纸,没有笔,没有参考书,更没有有关的资料,他就用脑子一遍遍地“过电影”,硬是在牛棚里解决了核潜艇耐压壳关键理论,并利用出去“放风”的机会,把纸条秘密塞给了钱令希先生。这些科技成果成功地应用于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并被纳入国家技术规范。

 

 

“毛遂自荐”抢抓机遇,开创中国MBA教育先河

邓小平同志1979年在美国访问期间美国总统卡特的科学顾问普雷斯博士主动提议,美国政府愿意与中国政府合作成立一个培养工业经济、企业管理人才的机构,以培养大批中国急需的管理干部。小平同志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和教育部则紧锣密鼓地物色合适的承办单位

时任院长屈伯川,敏锐地意识到管理科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性与对学校发展的现实意义。认为大连和我校有条件担任这项任务,他果断决定,迅速行动,得到消息第二天就赶到北京,找到延安时就认识的老朋友,此项目的主管、国家经委副主任袁宝华同志,毛遂自荐,把这样一个硬任务争取到手。

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大连市政府、兄弟院校的支持下,在屈院长领导下,全校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1980年8月18日,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和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工程系(管理与经济学部前身)同期成立,由此打开了中国与西方管理教育交流的大门。1984年,我校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合作举办了中国的第一个MBA项目,培养了五期共216名中国最早的MBA,被誉为中国MBA教育的黄埔军校。

讲座已经结束,掌声经久不息。作为2018年刚入学的MBA学生,学习和了解大工历史,从校史中汲取精神财富,身体力行地弘扬和传承大工红色基因,秉承“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作为大工MBA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必将砥砺前行。

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历史长河中,我们都是过客,但要努力做出无愧于大工历史的贡献!

 

 

 

2018级MBA大连 3 曹靖雅

 

分享到: